清朝改土归流:土司制度改革,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

发布日期:2024-09-19 13:20

来源类型:国聚发布 | 作者:梁冰

【澳门金牛版正版资料大全免费】【新澳开奖记录今天结果】【2024年新澳门王中王资料】【管家婆最准一肖一码】【新澳彩开奖结果查询】【新澳门免费资料大全查询】【4949澳门免费资料大全特色】【2024今晚澳门特马开什么号】【2024新澳资料免费大全】【2O24澳彩管家婆资料传真】
【494949澳门今晚开什么】 【2024新澳免费资料】 【2024港澳彩精准内部码料】

导读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上千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直至现今,仍旧影响着每一个华夏儿女。如今的中国繁荣兴旺,人民安居乐业,祖国亦是每一个华夏子女心中的骄傲。历史见证了中国一步步走向强大,所以每一个华夏子女都应了解历史,铭记中国发展之路

从古至今,中国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多民族则是中国的一大特色,同时也伴随中国历史成长与发展。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而在秦朝时期,多民族的特色就已经崭露头角,秦朝时期为巩固国家统治,曾在军事上有北击匈奴的措施。到了汉朝以后,真正实现了“大一统”,而后的隋唐时期,更是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特色推至繁荣,直至明清时期,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特色始终没有动摇,一直在巩固和发展之中。当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色,必然在管理制度上会有所差异,本文将以清朝改土归流政策为主,探讨土司制度改革的具体举措以及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深远影响。

一、土司制度“无节制”的发展历程

土司制度源起

每一种制度的出现,都绝非偶然,土司制度能够出现在中国历史舞台上,也有其必然性。提及土司制度,多数人认为土司官职出现于元明清时期,这个观点确实有一定的根据。但追溯其起源及雏形来看,宋朝时期出现“土官”,实际上与元朝以后出现的 “土司”,有一定的关联性。

在《容斋四笔》就曾提到:

靖州之地 “蛮酋自称曰官,谓其所部之长曰都幕,邦人称之曰土官。”

此处靖州之地,实际就是在指中国云贵地区,而蛮酋,则是指少数民族首领,由此可见,实际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土司制度的雏形,但由于当时土司制度并没有完善,所以被称之为土官,但论其本质来看,土官与土司在职能上有很多相同之处,也可以说宋朝时期的“土官”就是“土司”

直至元朝时期,土司制度得到完善及发展,由此“土司”制度才算真正站上历史舞台。元朝时期,土司制度能够得到发展,实际也与元朝初期的政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众所周知,元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正因如此,他们想要统一全国,首先需要进军中原。而元朝想要实现该野心,自然要一步步攻进中原。由于地域原因,元朝首先将西南地区攻下,与此同时,却也留给了元朝一个巨大难题——少数民族对于元朝统治者强烈反对,并不支持元朝统一全国。

如此一来,元朝进军中原的步伐变得缓慢起来,蒙古统治者深知想要实现统一全国的野心,首先要解决的便是西南少数民族问题。为了极大程度控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蒙古统治者决定采用安抚政策,使得当地有权势的首领及酋长可以掌握地方事务管理权,在与少数民族地区进行安抚协商后,元朝才算稳定社会矛盾,真正进军中原。而后的明清时期也延续其旧制,只在部分细则上进行粗略更改,尽管改土归流政策有在实施,但朝廷仅对土司制度进行改革,却始终没有彻底废除。

“无节制”发展的土司制度

从土司制度的诞生,就可看出朝廷对于少数民族的重视,而事实上,在元明两代时,土司制度虽然存在弊端,但完全没有到达引发社会矛盾的地步。直至清朝时期,随着国力逐渐强大,地区间的联系变得频繁起来,也使得土司制度本身存在的弊端被无数被放大

顺治帝曾在上谕中说:

“湖南、两广地方,虽渐底定,淇黔阻远,尚未归诚。股将以文 德绥怀,不欲勤兵默武,而远人 未喻股心,时复蠢动,若全恃兵威,恐玉石俱焚。”

由此可见,在清朝初期,顺治帝曾表示土司制度不会长期出现在清朝,之所以不去动它,其目的只是为了巩固新政权而已。但随着康熙时期,清朝各方面得到高速发展,也使得土司制度有了再一次发酵的机会。康熙中后期,国家与社会发展都趋于稳定,这样的条件下,西南地区民族成分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大杂居现象已经出现雏形,贸易往来更是在各族人民之中体现。不可置否,经济发展的同时,确实促进了民族繁荣,使得各民族之间可以真正做到互通有无。但与此同时,土司制度的弊端开始渐渐展露出来。

1.土司的为所欲为

由于朝廷赋予土司的至高无上权利,也使得土司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说一不二。随着经济的发展,各民族间开始进行商业往来,此时拥有无上权利的土司开始蠢蠢欲动,企图通过一些特权“大干一笔”,于是在康熙中后期,出现了大批量的土司对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富商及商旅进行烧杀强掠,正大光明的夺走别人的财富,几乎可以用“为所欲为”来形容。

鄂尔泰上奏时,就曾在奏折上提及:

“大凡四省 (云、贵、川、粤西 ) 劫杀之案,多由三郡 (乌蒙、镇雄、泅城 ) 酋虏… … 杀人掳人,越境以逃,缉人拿人,隔省无法。幸而擒获,偿 牛偿马,视人命为泛常。 ”

由此可见,清朝早期没有实行改土归流时,土司制度形同是在暴虐发展,根本无任何节制可言。

2.违背朝廷管制

土司制度的出现,本意就是一种安抚政策,所以当时,许多的土司并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甚至拥有了更大的野心。更有甚者,竟私自在管辖范围内设置官吏以及法庭等等,自己在管辖范围内当起了“土霸王”,不仅如此,还有许多土司公然违背朝廷命令,发起反叛行为,这些行为的出现,也使得朝廷不得不关注西南地区民族问题,开始着手进行解决。

3.“土民”受到残暴统治

在土司眼中,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土民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他们非但没有任何人权,甚至在土司眼中,他们和牲畜没有任何区别,可以任由自己开心与否进行处置,如果土民们不听话,土司还会有许多残忍的方法教训他们。

赵翼在谈到广西田州土司时写到:

“其虐使土民,非常法所有。土民虽读书,不许应试,恐其出仕而脱籍也。田州与镇安之奉议州一江相对,每奉议州试日,田民闻炮声但遥望太息而已。生女有姿色,本官辄唤人,不听嫁,不敢字人也。有事控于本官,本官或判不公,负冤者惟 私 向老土官墓上痛哭,虽有流官辖土司,不敢上诉也。”

通过赵翼这番话,就可以看出清朝时期土民实际生活在一种极其受压迫的环境中,他们没办法反抗,只能任由土司差遣,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社会矛盾也不断被激起,朝廷终于无法袖手旁观,决定采取一些改革,来解决尖锐的民族问题,由此稳定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环境。

二、推行改土归流政策

何为改土归流

究竟什么被称之为改土归流呢?言简意赅来说,就是将原有的土司制度修改废除,改为中央直接委派的流官进行管理。实际上,清朝并不是第一个实行改土归流的朝代,实际在明朝时期,就已有逐步开展,但由于当时的社会情况,使得改土归流遭到很多人的反对。而清雍正时期出现的改土归流,算得上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提及清雍正时期改土归流,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关键人物鄂尔泰,因为是他的再三上疏,才使得改土归流政策能够得以实施,1726年,鄂尔泰获雍正允许,向贵州长寨地区发兵,这也是改土归流政策的导火索事件。

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

若说起改土归流的进程,可以说是由“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从一开始针锋相对的实战攻打,到后来的软硬兼施,实际是清朝改土归流政策实施的几种方式,改土归流政策刚问世时,确实遭到许多当地土司的不满,但在经过几次率军征讨胜利后,局势忽然发生了很大改变。

在广西改土归流以及后续设官制度成功后,鄂尔泰将目光转移到贵州地区,但不同于广西地区改土归流的是,大部分土民都支持改土归流的方式,甚至纷纷逃向官府,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不仅如此,湖南永顺当地的土司也明确表示,愿意主动接受该土归流政策,这也使得鄂尔泰在改土归流的工作量大大缩减。纵观全局,鄂尔泰运用各种策略,软硬兼施,终于在几年内使得西南六省成功推行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后的改革举措

改土归流的实施,绝不仅仅是管理制度上的变革。它的出现,实则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是清朝巩固朝廷的重要举措。除改土归流,将土司制度改为中央派发的流官之外,朝廷并没有因此结束变革,而是借此机会,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了一场系统化改革。

除取消土司制度以外,朝廷还将原本土司定下的不合理的征收制度彻底废除,从而改变成适合少数民族土民生活水平、不过多压榨土民的合理赋役方法,由各家主动申报家中田产数量,而不再像从前一样对没有田地的农民进行压榨。不仅如此,朝廷还将土司管辖地区的土地进行重新划分,将土司手中大半土地拿出,分给管辖地区的士兵,实行军屯制度

在文化方面,自土司制度取消以后,朝廷还在府县设立学校,开始允许土民进行读书学习,不仅如此,朝廷还鼓励土民读书增加文化底蕴,甚至允许土民享受与汉族人民享受同样的权益,可以参加科举考试,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人生。

三、改土归流对后世产生的影响

清雍正朝实施改土归流政策,不仅解决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严重的割据问题,同时也为巩固朝廷统治、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对后世更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改土规流制度的出现,极大程度改变了地方土司的割据现象,在收回地方土司手中无上权力的同时,将管理权上交给国家,使得国家真正拥有管理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权力,由此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统一。不仅如此,雍正皇帝突破“夷夏有别”的思想限制,真正做到“华夷一体”,而不是将汉族之外的人视为外国人,实际做到了思想上的统一,承认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特色。

增强民族融合

土司制度的实行,往往会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联系。使得土民只能在各自的民族范围内进行交流,根本无法真正做到民族融合。但在改土归流政策后,极大程度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以及互通,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做到了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多元一体格局。各民族融合,实际使得民族隔阂逐渐消失,使得真正做到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这一目标及期许。

不仅如此,改土归流政策的实施,也使得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出现了通婚以及人口流动现象,进一步加强了民族融合,更使得中华文化开始交融发展,更多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相互学习中进步,在相互交流中升华。

促进土司地区发展

土司制度改革,不仅实现了民族的融合以及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实际也极大程度地促进了土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使得解脱农奴制压迫下的土民能够真正实现经济发展。

实行改土归流政策后,朝廷不仅大力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也鼓励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垦荒地,尽可能的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耕地不足的情况,不仅如此乾隆以后,还曾在原土司地区兴修水利,为当地土民生活及各项需求带来极大程度的便利,使得地区间交流频繁,真正做到促进土司地区发展。

四、结语

清朝时期改土归流政策实施,真正减轻了土民的负担,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社会面貌,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尽管如此,改土归流政策也并没有将土司制度彻底废除,在改土归流中,清朝时期也曾经设置许多土司职位,当然,清朝之后新设置的土司在职能上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做出限制,以保证土司制度不会再一次肆虐重来。

但从根本上讲,改土归流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尽管各民族统一发展是历史必然,但在改土归流过程中,朝廷使用的方法过于强制,一味地将土司全部更改为流官,实则是一种脱离实际的举措,当然,这一点鄂尔泰本人也有意识到。

《清会典·职官》中鄂尔泰曾说:

“若不论有无过犯,一概勒令改流,无论不足以服人,兼恐无以善后。如果相安,在土无异于在流,如不相安,在流亦无异于在土。”

当然,中国幅员辽阔,各民族同胞共同生活在祖国中,难免在制度和管理上会有差异。所以在论改土归流政策时,必然是利大于弊的,因为从长远角度看,土司制度的改革,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社会稳定与发展,做出了不容忽视的贡献。

文/柒叔历史观

(注: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可联系删除)

参考文献:

《基于社会学视野下的明清西南改土归流》

《土司制度与改土归流及当代启示》

《清朝改土归流目的论》

陈菲儿:

8秒前:纵观全局,鄂尔泰运用各种策略,软硬兼施,终于在几年内使得西南六省成功推行改土归流。

刘璨:

4秒前:土司制度的实行,往往会阻碍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联系。

馬津天三:

3秒前:在土司眼中,在自己管辖范围内的土民是完全属于自己的。

琳达·西尼:

6秒前:”